生意社8月23日讯 昨日,商报记者从回龙坝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了解到,就在本月,占重庆市布匹总产量50 个案业日子也开始难过。”张承安坦言。
“以往正常月份,一个月厂里要加工3000万米棉纱,今年以来,最多能接到1500万米棉纱的加工业务。”张承安坦言,“现在开工生产,基本无利润可言,企业主们都在盼着形势能尽快好转”。
产业
八成纺织企业本月关停
“今年是这十几年来处境最困难的一年。8月12日,我终于下定决心暂时歇业,全部停产,工人放假。”回龙坝镇陆利纺织有限公司老板陶思军告诉商报记者。
“最繁荣的时候,回龙坝镇每年产出的布匹总量,达到重庆市布匹总产量的50%,全国布匹总产量的20%。即便是在去年,还有645家纺织企业尚在正常生产和营业,但就在本月,有80%的纺织企业集中停产。到如今 “回
织带龙坝镇已经有了约40年的纺织历史。”徐兴全告诉商报记者,“尤其最近10年,回龙坝镇的纺织企业,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多家,发展到去年的645家”。
徐兴全介绍,2011年之前的10年,是中国纺织业的黄金发展期,随着出口量的急升,全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。
“哪怕是很小的作坊式
织带企业,都赚得盆满钵满。”陶思军告诉商报记者,“尤其是2010年前后,纺织业的利润率一度达到10%以上。那时,几乎整个镇子的人都在从事纺织相关工作,没有人没赚到钱”。
“爆发式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,回龙坝镇的纺织业在布局上存在‘小、散、乱’的特点。”徐兴全坦言,截至去年,回龙坝镇645家纺织企业中,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仅272家,“大量的作坊式企业都是看行情好,花钱买几台二手设备,就开工了,反正产品也不愁销路”。
金融危机销售市场难打开
然而,“好行情”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急转直下。
“最开始体会到‘寒意’是去年下半年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到纺织业,出口量大减,镇上大多数纺纱厂和织布厂,都开始面临销售渠道关闭的窘境。”徐兴全介绍,回龙坝镇生产的纺织产品,用于出口的仅占总产出的20%左右,但间接受到的影响却非常严重。
首先是出口订单锐减,很多企业专供出口市场生产的布匹销路直接被封锁。其次,“整个行业都面临出口市场萎缩的情况,导致很多以前专注国际市场的纺织企业,将注意力转而投向内销市场”。张承安坦言,去年下半年开始,随着外地很多实力较强的出口型纺织企业转做内销,导致其内销订单受到挤压。即便是作为回龙坝镇目前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,他们的产品同样面临滞销。
成本高企上下渠道难控制
“产品滞销,一方面来自于市场萎缩、竞争对手挤压;另一方面是,长期处于产业链的底端,无论是成本劣势还是技术短板,都导致大多数产品并不具备竞争力。”徐兴全表示,“重庆不产棉花,回龙坝镇所有纺织企业使用的棉花原材料全部来自山东、新疆等棉花产区,光是物流费用就摊高了很大一部分成本”。
此外,由于过去10年的粗放式发展,镇上大多数纺织企业设备落后,生产成本比发达地区的纺织企业也高出不少。
徐兴全说,他们做过调查,与外省的新生纺织企业相比,回龙坝镇的纺织企业生产每米布的工资成本高3~5分钱、电费每度多5分钱、进出运输成本每米多出2~3分钱。也就是说,生产一米布,光是生产成本就高出外地2角钱左右。
“这些成本我们根本控制不了。”陶思军表示,回龙坝镇几乎所有纺织企业都只是局限在生产布匹这个环节,上游的棉花原材料需要依赖外地的输入,而下游的成品加工和终端销售也需要依赖外地企业,“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高成本,最终导致产品首先在价格上就缺乏市场竞争力”。
出路
大企业拓宽产业链
商报记者任忠君见习记者徐青
“ 对于规模较小的作坊式纺织企业,镇政府方面给出的方向是:开展抱团化经营。“我们建议一些中小型企业通过抱团或合并的方式,实现规模化生产。”徐兴全介绍,回龙坝镇已开始规划建设专门针对当地纺织企业的工业园,还有3~5年,工业园就会建成,届时可容纳至少100家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,生产,行业盈利空间收窄至5%~10%。“重庆80%的丝绸产品主要销往国外,对外依存度很高。”市外经贸委茧丝绸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,“缺失了强劲的国际需求,加快开拓和激活国内市场,成为茧丝绸企业尝试突围的首选”。